酶
20世紀后半葉以來,除了合成代謝與代謝調節研究外.更為重要的是分子生物學的崛
起,使生物化學發展進入嶄新的時期。
1.DNA雙螺旋結構 20世紀50年代初期.J.D.Watson和F.H.Crick提出DNA雙
螺旋結構模型。為揭示遺傳信息傳遞規律奠定了基礎,是生物化學發展進入分子生物學時期
的重要標志。對DNA的復制機制、RNA的轉錄過程以及各種RNA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的
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,提出了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,破譯了RNA分子中的遺傳密碼等;
發現了蛋白質a一螺旋的二級結構;完成了胰島素的氨基酸全序列分析等。20世紀50年代
后期還揭示了蛋白質生物合成途徑,確定了由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網絡組成的“中間代謝”
概念。
2.DNA克隆20世紀70年代.重組DNA技術建立,促進了對基因表達調控機制的研
究,且使主動改造生物體成為可能,進而獲得了多種基因工程產品,大大推動了生物醫藥工
業和農業的發展。轉基因動植物和基因敲除(gene knock out)動物模型的成功是重組DNA
技術發展的結果。80年代,核酶(ribozyme)的發現是人們對生物催化劑的深入認識。聚合
酶鏈反應(PCR)技術的發明,使人們有可能在體外高效率擴增DNA。
3.蛙岡組學及組學20世紀末始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(human genome project)是人類
生命科學中的又一偉大創舉。人類基因組計劃描述人類基因組和其他基因組特征,包括物理圖譜、
遺傳圖譜、基因組DNA序列測定。2001年2月人類基因組計劃和Cerela共同公布
了人類基因組草圖(Nature,200l,409:860—921;Science 2001,291:1304 51).揭示了人類
遺傳學圖譜的基本特點,將為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帶來根本性的變革。
曾估計人類的基因組中應涵蓋約7萬~10萬個基因,然而卻只有3萬~4萬個可翻譯基
因.僅僅是線蟲或果蠅的兩倍,說明人類的基因更加復雜,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剪切,從而產生
巨大數目的蛋白質產物,提示對基因的結構、功能及其調控研究顯得尤為重要。
此后出現蛋白質組學(proteomics),研究內容包括蛋白質的定位、結構與功能、相互作用
以及特定時空的蛋白質表達譜等;轉錄組學(transcriptomics)研究細胞在某一功能狀態下所
含mRNA的類型與拷貝數。我國科學家在1998年和2000年多次提出了功能RNA組研究。除mRNA、tRNA、rRNA外,近年來一類小分子RNA受到廣泛重視,已發現小分子
RNA可參與基因表達調控;所有的小分子RNA被統稱為非mRNA小RNA(small non—
messenger RNA,snmRNA).由此產生了RNA組學(RNomics)的概念,主要研究snmRNA
的種類、結構、功能等,探討同一生物學不同組織細胞、同一細胞在不同時空狀態下snmRNA
表達譜以及功能的變化。
原創作者:青島捷世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